咨詢熱線:023-79235169
時間:2022-03-02瀏覽量:350字號:AAA
春節過后,豬價繼續持續走低,包括很多上市公司在內的養豬企業資金壓力繼續加大,有的甚至已經到了懸崖邊,紛紛放緩或者叫停前期擴張的項目,讓企業先活下來成為首要共識。
養豬行業有很多外部風險,其中豬周期帶來的市場風險對養豬行業來說是最大最不可控的風險。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們依然沒有看到解決這一風險的治本之策。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有諸多不可控的外部風險,養豬行業并不特殊。然而,在同樣的大環境下,不同企業的盈利水平卻有比較大的差距。拋開資本、疫情等因素,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是造成這一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在這幾年過山車式的行情下,大多數企業以及行業媒體都把焦點放在了賭行情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內部管理水平。
同樣的行情,不同的生產成績決定了哪些企業能賺大錢,哪些賺小錢,甚至哪些被淘汰。行情好的時候,每頭豬賺1000元和800元的差距不大,可是行情不好的時候,200元的利潤差可以淘汰一個企業。
因此,我們希望更多的企業在關注行情、擴展、資本、非瘟等問題的時候,能夠多花一些時間放在企業內部管理上。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養豬行業作為一項事業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比賽,而要贏得這場馬拉松,就必須修煉好內功。就像我們談生物安全,最后一道防線一定是動物自身的免疫系統。
我國養豬行業最近30年的變化甚至超過了野豬被馴化以來幾千年的變化,尤其是最近十幾年,延續幾千年的作坊式的養豬模式迅速被集約化、規?;?、工業化的模式所代替。工業化的養豬模式帶來了產能和成績的迅速提升,但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比如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疫病防控壓力加大、食品安全、對農民生存空間的擠壓、動物福利問題等。
我們暫不討論這種模式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以及帶來的種種弊端。既然大批的規?;髽I已經成既定事實,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找到解決之道。
工業化的養豬模式下,每頭母豬都是一臺生產機器。如何管理好每一臺機器,讓其發揮出最大的產能,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最終效益。
這里就引出了一個概念:精細化管理。
不但是養豬行業,幾乎所有行業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都經歷了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型。養10頭母豬和100頭、10000頭面臨的問題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養10頭母豬,每一頭都可以得到最精心的飼養,而到了成千上萬頭,恐怕老板連自己豬場準確的豬只頭數都說不上來了,更不用說如何對每頭母豬做到精細化的管理了,大量的“小損失”也就難免產生,并最終在行情不好時匯聚成壓垮企業的洪水猛獸。
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保證成千上萬頭的每一頭豬都得到最合理的管理,從而避免或者降低每一個環節不必要的損失,提高每一頭母豬的經濟效益。
答案就是精細化管理,而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就是數字化。
試想一下,如果管理一個3000頭母豬的豬場,沒有一套管理工具,而是依靠人工,工作難度將會非常大,精細化管理也無從談起。管理層也無法實時窺見生產中的問題,很多低性能母豬不能被及時發現、人為因素造成沒必要的損失、管理流程難以固化落實等等。
數字化在當下是一個非?;鸬母拍?,但每個人的理解并不一樣,大多數人并不清楚數字化到底是做什么,只是憑借一些碎片化的理解和認知在規劃企業的數字化體系,這樣很容易走彎路,甚至是危險的。所以我先簡單以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解釋一下數字化的概念。
不管是工業還是農業,數字化的過程都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傳統階段(沒有任何數據記錄)——數據化(紙質數據、Excel應用)——信息化(強調數據采集的完整性與企業流程化管控)——數字化或者數智化(強調數據采集的便捷性與智能化、內部大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
對于我國的中小型豬場而言,大部分處于第二階段,而大部分大中型企業處于第三階段,個別企業處于第三向第四邁進階段。據我了解,已經實現第四階段轉型的企業鳳毛麟角。
那么,我們到底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呢?
管理層數字化意識的轉變。
很多上規模的豬場都有一套管理軟件,但有軟件并不意味著企業的管理層具備了數字化的管理意識,更多的是跟風隨大流,甚至是因為有飼料企業贈送了軟件,實際上并不重視,大多數成為了擺設,完全沒有發揮出其應用的價值。
數字化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必經之路,這一點我們不再贅述。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的第一個前提是企業的管理層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并將這種意識成為從上至下的共識,形成企業的數字文化。企業只有讓數字文化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一把手才能真正去推動數字化建設,中層才會理解數字化建設,基層才不會抱怨基礎數據的采集是在做無用功。
對一家企業而言,行情決定了可以在短時間內飛多高,而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決定了企業可以走多遠。精細化管理已經成為了包括養豬企業在內的大多數農業企業家的共識,但多數人并沒有真正落實精細化管理,認為農業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靠天吃飯,更沒有讓精細化管理成為企業從上至下每一名員工的共識。
2. 建設數字化團隊。
所有的戰略與制度都需要合適的人去落地,而不是大小事都由老板自己親力親為。養豬企業的數字化建設需要兩類人才:
一種是IT部門的專業人才,負責企業的數字化系統的建設、推廣、維護,數字化制度的落地與執行,保障基礎數據采集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以及最終數據的整理分析和數據價值的挖掘。
另一種是各個業務部門認可數字化價值,并具備基本的智能化設備(電腦、智能手機等)操作能力的人員。我見過很多推行數字化失敗的企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基礎數據采集不上來。
企業搞數字化轉型,認識到其價值之后,一定要敢于在團隊建設方面投入,并不斷地向全體員工灌輸其價值,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有了數字化的團隊,也要針對每個部門與崗位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保證數字化戰略的順利實施以及每個人心理上的過渡。一旦建立了團隊和體系制度,數字化的價值會回饋給每個人。
3. 好的數字化管理工具。
不同規模的養豬企業需要的工具自然是不一樣的,我一直認為,對于一家300頭種豬以下的豬場來說,把Excel的強大功能用好,能解決90%的數字化的問題,完全不需要花錢再賣其他軟件。而對于大中型養豬企業,尤其是多個分場、跨區域的集團化企業而言,一套好的數字化工具非常必要。
目前市面上的豬場軟件有不低于十款,但真正好用的并不多,在我看來完美的軟件甚至沒有。一套理想的養豬企業數字化管理工具,也就是我們通俗理解的豬場軟件,應該具備以下幾點:1.系統的頂層設計具有前瞻性,以保證后期的不斷迭代以及其可擴展性。2.業務流程設計合理,數據錄入盡可能簡單易操作,符合豬場人員的操作習慣以及業務場景。3.具備強大且合理的數據分析功能。數據分析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統計學、管理學、邏輯學、養豬管理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我會單獨作文闡述。一套優秀的豬場軟件的數據分析功能在設計之處就應該深諳用戶的關切與需求,其展現形式不在于看起來有多炫酷,而在于是是否抓住了關鍵數據,并以一種不同用戶喜歡的方式展現出來。4. 能快速滿足不同企業的個性化需求,讓用戶從復雜的軟件中解脫出來,把精力回歸到數據如何產生價值上來。
一家傳統的養豬企業往數字化企業轉型大概會經歷以下階段:
管理層思維的轉變(意識到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建立數字化轉型的團隊與管理制度—建立企業的數字化文化(讓每個人都認識到數字化的價值)—上線數字化系統——日常數據采集的不斷規范(從人工到智能化)——分析數據、挖掘數據、使用數據——讓數據真正產生價值,影響決策。
最后,拋開養豬的規?;c數字化,我依然想以中國農業發展模式的思考結束。
溫鐵軍教授把世界農業分為三種類型:盎格魯-薩克遜模式(美英澳等國的大農場模式)、萊茵模式(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家庭農場模式)、東亞模式(以中國為代表并延伸至日韓的家庭生態農業)。
然而,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很多東西都是在摸索中前行,養豬行業也不例外。當前,我們國家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正處在各行各業的信息化及智能化階段,未來會向生態化發展。
世界可持續農業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不同的方式發展著。我國也一定會融合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與自身深厚的農業文化和底蘊,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生態化發展之路。
盡管城鎮化仍是當天我國發展的主旋律,但作為國家長期穩定繁榮發展的蓄水池和發動機,鄉村振興已經受到了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視,逆城鎮化在未來成為一種可能,農業也一定會成為一個美麗、高大上、城鄉人共同參與的朝陽產業。
但不管怎樣,規?;r業已經形成,也必定會作為一種主要的形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而存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思想和方法。